人在独处时保持高度的自觉相当不容易,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做到。
在公共场合,在人群里,女的***淑女,男的个个绅士。为什么会这样?怕呀! 怕什么?怕人言可畏呀,怕丢面子啊!
当一个人独处时就不一样了,马上原型毕露,也不用注意形象啦,想躺着就躺着,想歪着就歪着,衣服想穿就穿,不想穿就***,往严重点儿说,什么不好的事儿都敢干啦。总觉得没人看见,真是这样吗?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大学》)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德行装不出来,也掩饰不住。别人看的一清二楚,内心啥样,早都写在脸上了。私下里干什么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是自己欺骗自己。
《大学》里的另一句提到慎独的话是这么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当今社会处处是诱惑是欲望,人心浮躁不安,凡是想有所作为的人,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守护自己的品德。慎独就更显的重要了。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中庸》)一个人的时候,就当在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中;就当自己在大殿里;就当自己在教堂里……小心呀! 天地鬼神都看着呢。
慎独两个字,简单理解就是独处时要小心谨慎。其实是功夫,是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时的人生境界。
“慎独”是非常必要的。
人是一个群体动物
过久的脱离了群体,你就只是个动物了。
人的所有礼仪,道德,美好的情感,无不是基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和教化,没有了社会的监督,真的,老皇敢说没有几个人敢能坚守本心不做坏事。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实验,一个女人自愿签署文件,允许别人对自己胡作非为一小时,她***在大街上,一开始人们只是看着,后来有胆大的上去在她身上刻字,甚至剪他的头发,到最后越来绝没有规矩,甚至一个男人举起了***对着她的脑袋,这时候有人终于看不下去了,严厉制止了伤害者。
人心里的猛兽如果不加约束,最后人会变得面目全非,形同野兽,但最有力的约束从来不是心底的道德,而是他人和社会的监督。你说我们要不要慎独呢
“慎独”,出自 《礼记·中庸》,字意为谨慎独处时的行为,通俗来说就是人前人后都一个样,也可以说是修身的一种理想境界。
我们不妨把“慎独”二字拆开,分别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慎
谨慎,慎重。阐述的是古人对于为人处事最基本的红线。古人对于规矩是非常讲究的,常以守礼、守规来砥砺标榜,来作为修身养德的行为准则。慎,是一种古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严谨态度。封建社会对于人的各种品行评判的标准要求繁杂,稍有不慎,便可能遭受礼教舆论的苛责批判。所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逾矩,不放纵成为古人特别是文人贤士的普遍心态。
2、独
独处、细微处。古人崇尚君子品行,并时时刻刻对接君子言行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言行合一。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需严于律己,操行自守,不自欺欺人。哪怕是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瞩目的场合,也要谨言慎行,保持谦谦君子的操行。
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学士对于“慎独”思想倍加推崇,且受其影响颇深。曾国藩在他的『日课四条』里,就把“慎独”放在了第一位,而其他主敬、求仁,习劳都排在其后,足可见他的重视程度。
个人认为,“慎独”思想不仅是古代,其实放到现代思想品德体系来看,也是有积极的自我修养提升意义。
“慎独”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人在顺境,“慎独”会让人时刻自省,总结得失,更好的发展;人在逆境,“慎独”能总结失败教训,激励自己东山再起!!
我个人认为,人在独处时“慎独”更多的体现在一种自律的养成,客观真实的总结做事成败的各种因果关系,给自己“照镜子”,通过不断的修行,让自己更完善,提高做事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