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剪短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12-22 2 0

关于哀的三字成语?

哀声叹气、哀兵必胜、哀兵必败。三个有关“哀”的成语词,每个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哀声叹气代表着悲伤和痛苦,通过哀声叹气来表达心中的忧伤之情,是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一种情感宣泄。

哀兵必胜和哀兵必败则代表着战争中的血泪与牺牲,表达着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思考。

这三个成语都体现了“哀”这个词的多面性,它既代表了情感上的痛苦与悲伤,也体现了战争中的凄凉与伤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珍爱和平,避免悲剧和牺牲的发生。

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剪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浅谈努尔哈赤征明,为何要弄一个“七大恨”?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具备一定条件之后开始考虑征讨大明,在征讨前他弄了一份的“七大恨”檄文。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发这个檄文呢,对他的事业又有什么用呢?

首先,对于深谙汉族文化的努尔哈赤来说,他懂得师出有名。这篇檄文意在表明努尔哈赤父祖之死还有明朝袒护尼堪外兰等人的事是明朝确实理亏,借此为不依附明朝和讨伐明朝找理由。为出兵伐明找个很好的理由,避免在道义上吃亏。

其次,激发女***报仇雪恨之心。通过“七大恨”让自己的族人士气旺盛是努尔哈赤的目的。作为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来讲,以往的军事行动更多的是试探明军和明朝扶持的女真各部,并没有公开反明。面对强大的明朝,努尔哈赤也没有信心能够获胜,他必须激发自己的族人,让大家的士气高涨,才能战胜强敌。不知道努尔哈赤知不知哀兵必胜这个成语,但他这个檄文的目的是要达到这个效果。

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剪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希望获得明朝的承认。作为努尔哈赤来讲,他并没有野心入主中原,当时的实力和机遇也不具备。更多的看是要和明朝平起平坐。***如明朝当时对努尔哈赤***取承认其地位的安抚政策,努尔哈赤及其后人未必有那么强烈的野心去争夺中原皇帝宝座。

最后,努尔哈赤希望获得周边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后金)***的时候,周边还有蒙古各部,还有朝鲜等外部力量,这些力量的实力未必有后金大,但是一旦和明朝联合,后金将陷入孤立状态。通过“七大恨”在道义上占据主动,周边力量更容易同情女真的遭遇,在对明作战问题上支持自己,就是不敢支持公开支持自己,没有站在对立面对于后金来说也是好的。可以说檄文在帮助后金找“队友”,建立反明同盟。

可以说这篇檄文表面看满是血泪控诉,实际上谈的都是政治,是努尔哈赤及女真贵族在做充足准备情况下,发出的政治宣言。在这个政治宣言发出以后,后金和明朝正在决裂,开始了在辽东长期的战争。

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哀兵必胜的成语故事剪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古代封建社会,如果一方的当权者要对另一方当权者发动军事战争,在宣战之前都会发布对对方的讨伐檄文,檄文中不仅要写明讨伐的对象,还要历数写明讨伐对象的罪状以及讨伐的原因。旨在赢取民心,引起社会共鸣,获得民间人士的支持。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当权者对这个非常看重,因为在封建社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仅当时许多政治文化信息无法准确传递,甚至当时皇帝驾崩皇位易主这样的大事都不能很及时的传达,所以在这时,一篇口口相传的好檄文就成了最好的传递方式。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讨伐檄文主要有三国时期由杨琳写的《讨曹操檄》,隋末由李密写的《讨隋炀帝檄文》,唐朝时由骆宾王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及离我们时间最近的由孙中山写的《讨袁檄文》。这些檄文不仅历陈当权者的数大罪状,论据充分,言辞犀利,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更为出师之师赢得师出有名的有利条件。


努尔哈赤发布的《七大恨》也是一篇讨伐檄文,讨伐的对象当然是明朝。当时虽然明朝处于统治末期,但势力犹在,想要起兵就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可当时的民众在明朝封建统治的管理下,尽管生活困苦,却也不敢有反抗之心。

这时候,努尔哈赤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入到这篇讨伐檄文里,桩桩件件都是写明朝统治的昏庸,管理的混乱,对人民权益的践踏。这样一篇讨伐檄文一出来,立刻在民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往日在明朝统治下敢怒不敢言的人民纷纷依附于努尔哈赤,希望能在他的领导下推翻明朝这样腐朽的王朝。

《七大恨》将世仇家恨上升到族灭国恨的高度,当时很有效地团结了其部落的人群,同时很大地鼓舞了作战将士的士气,为努尔哈赤征战明朝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