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倾尽国力的一战,两国将所有能够调动的部队都全部投入到长平战场上了,为的就是赌国运、决生死。
所以当白起的大军围困了赵括之后,赵国不是不想救而是无能为力。有攻破白起的防线救出40万赵军,就得有压倒白起军队的能力。否则,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赵国当时的情况,即便再组织5万军队都已经很困难了。而要攻破白起的防线,最少也得几十万人。
再说,白起的战神之名也非浪得虚名。山东六国,一听白起的大名无不战栗,赵国已经在强弩之末,更是惊弓之鸟,哪里还敢贸然发兵?廉颇以前手握几十万大军的时候,跟白起的手下将领王乾作战,都已经吃了亏而***用坚守不出的战略耗了三年。最后赵国熬不住了才用赵括把廉颇换了下来,这个时候让廉颇老将毁一世英名去给战神白起送菜,估计就是杀了他也不愿意。
赵国原本也可以合纵其余诸国救援,但是之前对峙的时候本来打算***取这样的对策,被范雎以***和谈的欺骗方式给破解了。这个时候临时抱佛脚,游说各国需要时间,即便各国都同意组建联军,但是组建联军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个时候交通不便,行军、运送补给也需要时间,都会太过紧迫,根本来不及。
长平之战,赵括率领的赵军被秦军围困长达四十六天,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得到来自本国以及其它五国的救援呢,即便其它国家不救,但至少说赵国自身对于这场决定国运的大决战肯定是十分重视的,那为什么也没见到什么有效的救援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赵括剧照
一,赵王的糟糕的求和之举,要知道虽然说诸国畏秦惧秦,但是如果面对赵国的求援,还是有一定可能性是会出兵相救的,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各国不会不懂,但是为何各国都在作壁上观呢?原来在秦赵对战的时候,赵国恐不是秦国对手,***取了愚蠢的议和之举,而秦国也就顺水推舟,敷衍了下来,使得各国摸不准秦赵到底是和还是战,一旦贸然插手,恐有引火烧身之患。当然,也未尝没有想让秦赵两国各自消耗实力的打算,毕竟那时候的秦赵才是最强的两大国家,他们两对耗,削弱了实力对其他各国也是一个机会。
二,秦国的举全国之力来保障长平之战的胜利,我想对于赵国来说,面对赵国主力大军被围,肯定是会出动人马前来营救的,但是秦国的秦昭襄王亲自奔赴河内,号召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前往长平战场协助运粮与阻击赵国援军,虽然说这些人战斗力可能不怎么样,但是不要忘了,这可是老秦人,即使不是正规军,但是他们的悍勇是与生俱来的,阻击赵国援军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赵国也拿不出什么正规军出来了。
所以说,不是没人救,而是救不了,毕竟秦国这次可是真的全力以赴了,赵国的实力毕竟还是弱了一筹,而其余五国,一来出于对秦的恐惧之心,以及摸不准秦赵具体情况,加上通信不便等原因可能等他们明白过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另外坐山观虎斗,想看着两国互耗也是有可能的。
提到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那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是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战争的结果,赵军参战部队全军覆没,秦国军队死伤二十多万,双方伤亡超过六十万。那么,在长平之战中,其他五国为什么不救援赵国呢?在赵括和白起打得难解难分时,老将廉颇为什么没有被派到前线救援赵括?
其他五国是:齐、楚、燕、韩、魏。
1,韩国,早在长平之战前就遭到了秦国的重创。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记载,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由此,在长平之战前,韩国军队实际上不仅受到重创,还丢失了大片的疆域。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 同样元气大伤,但是,此时的韩国,显然没有力量加入战阵,帮助赵国。
2,魏国,早在长平之战前,魏国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中连续败给了秦国。
伊阙之战,韩魏联军损失24万;华阳之战,魏赵联军损失15万。魏国由此不仅损失了十多万精锐部队,还丢失了河东、河西等地的大片领土。
3,楚国,在鄢郢之战中,白起率领的秦国大军攻破了楚国都城,夺取了楚国在今湖北等地的大片疆域。楚国不仅损兵折将,就连鄢城的百姓 都被淹死几十万。楚国国力大减。
由此可见,与秦国相邻的韩、魏、楚三国都已经被秦军击溃,国家有了内伤,根本没有能力帮助赵国。至于处在东海之滨的燕国、齐国,事先都得到了秦国的密切照会。这也就是秦国宰相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