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下理解,也许“三思而后行”是“知行合一”的前奏吧。人非生而知之者,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进步直至“开悟”的过程。就连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千古名偈,也被五祖弘忍***用鞋子给抹掉了,并说:“此亦未悟也。”这么用鞋子一抹掉,才算是全悟了。其实,慧能当时只是悟了“空”,并没有悟到“空空”的境界。也就是说慧能悟到了“应无所住”,并没有悟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弘忍***给他讲解《金刚经》时,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才算是真正的全“悟”了。神秀当时生的只是对立的“二心”,慧能当时生的只是“空心”,弘忍***点化了慧能,说就连“空”也要一起空掉,连“空心”也不能住。若能不住“三思”、不住“二思”、不住于“思”即是孔子说的“并不需要”的意思。做事应该来自于“本心”、“真心”,就是以“自性本心”为本。教育也同理,教育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不应该“以器为本”,当下实际情况也许恰恰“本末倒置”了。
孔子认为的“三思而后行”,主要是强调需要多思考事物的发展和运行,多以全局思维把事情考虑周全,然后“敏于行”,思考是前提行才是重点,没有思考的行只是盲目的乱行而已!
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教育的启发,发表一个个人见解,浅见请见谅!
思考是前提条件,得先有足够认知。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就是因生命有涯而格物认知无涯,一个人一生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认知,没有格物致知就没有办法进一步获得“道”的种种运行规律的认知,就不可能好好的把事情做好做正确,所以要不断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格物致知的认知积累,才能想得通看得透玩得转。
思考后可控风险就需要去慎行努力。
“三思而后行”里的三思并不是想三次,而是多方多面考虑周全,与自己认知和经验积累做出判断后,选择可控风险的方向去前行,在行中多思总结修正而慎行努力,思是前提行才是目的,只思不行就只是妄想而已。
多随“心”而为,不要患得患失。
有很多人每天晚上思路千万条,到了第二天一早还是走老路,做事需要多思考如何做正确才能由思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只有不停的思而忘记去实践,停留于思没有任何意义;唯有用“心”判断所行所为是可控和热爱,并且出于于人有益于己有益,那就用全面思维把事情思考周全后积极去行动起来,不要过于患得患失的停留在思的层面,多随“心”而为谨慎前行努力做正确,至于结果由老天来决定好了!
教育的意义看教育什么层次的人群,每一个人群层次不一样,所输出的价值肯定不一样,我这里是针对有一定社会认知的人士的哦!个人浅见请见谅。
我是“荆棘***1983”,一个迷途中寻找心灵灯光的行者,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谢邀
个人觉得: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概而论的,即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孔子说:再,思可矣。是说做事不可优柔寡断。教育中,确实要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但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对不同的问题区分对待,才能培养出既果断又不失严谨的人才。
感谢您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根据您的命题,我想对教育的启发可以有三点:教育不要被框框所禁锢所束缚。教育要不断拓展和丰富新的思想新的内涵。教育要和时代紧密相适应,要有机发展开放式教育。您是搞教育的尊者,我班门弄斧的看法很浅薄。祝您在教育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孔子认为做事并不需要三思而行,这是矛盾的。千万别应用于教育,会误人子弟、把学生教偏了。
试想,孔子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思索?还是一思?二思?三思?甚至多思?
如果孔子真得出了这个结论,那么他也一定是,至少经过了多少次的思考才得出来的。这样的话,那就是一个矛盾。
实际上孔子真正要表达的,做事不需要三思而行,那是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说的,而不是针对所有的事情。
什么事情不需要三思而行呢?是指那些你自己很熟悉的事情或者领域,轻车熟路的领域。因为这种事情你做起来经验丰富、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够做到趋利避害。这种事情不加思索就知道怎么干,那何必要三思而后行呢?
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行呢?和上面的相反,你不熟悉、没有经验的那些事情,就要必须谨慎考虑、三思而后行了。否则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那几乎不啻于是自取灭亡。或者说你出生牛犊不怕虎,那也是结果难料。可能是康庄大道,也可能万劫不复。不打无把握之仗,必须三思而后行。
可见,儒家的思想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切勿牵强附会,把孔圣人的某一句话给曲解了。否则应用于教育,将错莫大焉。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误则中国误。三思而后行。
个人拙见。不当之处,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