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就是不通过打仗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明的!所以那时候我军对金门岛上的士兵,进行一番攻心战,利用广播喇叭,进行爱国主义和乡情宣传,好让他们知难而返,和平解决两岸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形态的舆论战。
为建立后勤输送及兵员补充线,特别古代、近代的人力畜力输送,必须一站一站的接力才能支持前方步兵的作战,如果绕过去就成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当初的兵种只有游牧民族的纯骑兵部队才能利用高机动性,低后勤消耗来进行大范围的战略迂回机动,打不下就绕过去,因此中原王朝才不得已在北方修建了一长溜的长城。
必经之地在战略上的作用是方便部队快速推进和后撤。更重要的是后勤战略物资的补给,这一点尤为重要。而奇袭则不需要,可以翻山越岭。
泻药,有啊,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的靖难之役,朱棣放弃济南等城市,率燕军直扑南京夺取了胜利。另外还有瓦剌绕过边关直奔北京,后金军绕过山海关等城池直奔北京等。可见你看书不仔细。说实话,古代除了改朝换代,对于战略要地必须占领以外,对于城市确实是围困为主,攻城战并不多见。
我们看古装剧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战争中攻城战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作战环节。但是攻城战略尤为困难,不但棘手,还经常损失惨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非要从正面攻城,难道没有别的办法?
首先,城池在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从选址修建上来说也是一门技术活,即便是帝王将相再有钱,在城池的修建上也不敢任性。它大都选在每个城市的咽喉要道之上,因为修建时还会考虑到周边的整体情况,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敌人避无可避,绕也绕不过去。较为著名的就像山海关,雁门关,剑阁等,这几处关卡在古代是根本就绕不过去的。
其次,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交通根本就谈不上发达,它不像现在的这样国道、省道、桥梁、隧道等一应俱全。古代的好多地方都是深山老林,沼泽密布,尤其是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因为主要是步行,所以很容易迷路,而在此条件下想要实现战略迂回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但是战争一旦打响就需要配备基本的敌攻我守,敌退我进的条件,尤其是在部队转移时抄小道侧面进攻的策略根本就吃不开。可城池是固定的,官兵来回跑动更为简单,为战争提供了便利。所以相对而言,你要绕的地方交通条件更为恶劣,敌方要是据险设伏,你就可能全军覆没死翘翘了。所以绕开城池不但难度很高,风险大,还路途遥远,攻城就得等到猴年马月了,因此古人打仗不会轻易选择绕过城池。
最后,想要绕过坚固的城池,从侧后方直接攻进城内的话,后方补给是最困难的。古人都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种条件下即便是士兵能翻山越岭徒步前行,粮草也无法运送,更何况这属于长途奔袭,孤军深入,一旦被包抄,想跑都难,在古代这是兵家大忌,因此一般不会选择绕城的。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正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而古时候可是没有铁路,飞机或者轮船的,运粮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想要大批量的运送粮草,仅有几人能通行的小道完全满足不了要求,除了官道,没有别的选择。古代在修筑官道的同时,都回在险要地点建立关隘,著名的有战国和秦朝时期,扼守关中大地的函谷关。汉朝但隋唐都无数次被提及的,扼守黄河天险的潼关。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示意图。
关中平原四面分别环绕着秦岭、黄河和渭水,古时候就有“八水润长安”的说法。古代称“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西窄东宽,也就是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的所指的“八百里秦川”。
比较有名的山就有介于秦岭和渭水的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古时候自然环境还是蛮好的,看老虎、豺狼猛兽啥的出了门走远点就有,而且翻山只能靠两只脚!即使是正规部队要是走这种行军路线,没交战就不知道死多少人了(可以参考二战中国远征军穿越“野人山”原始森林的惨痛教训)。所以只能走山川河流之间的较为平坦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就这么几个,左面的萧关、大散关防御西域。右面的潼关、武关、函谷关就比较有名了。
山川河流,要么如被山脉环绕,要么有如渭水黄河天险,可以有的路就only one!所以基本上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从此过只有硬碰硬。所以大规模作战,运粮只能走官道,而走官道就必须过关隘!
题外话:
在军事上,出奇兵确实是可以绕开关隘的,但风险太大,往往是不成功便成仁!一只断了粮的军队死的会很难看。可以参考袁绍军队得知粮草被烧后的反应!
不是没有绕过去的情况,这样的案例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就是绕过济南,直取京城,然后成功了!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秋肥马壮的时候,经常南下掠夺中原,代表性的也是明朝的那些事,嘉靖和崇祯时候几次都兵临北京城下了。这些骑兵都是避开宣府、大同、山海关、居庸关等军事重镇,绕到后方那些防守薄弱的小城市进行掠夺的。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几万铁骑,一人两马或三马,人歇马不歇,一日数百里,来去如风,对于缺少机动骑兵的明军来说,完全是束手无策,有时候眼睁睁的看着城池被屠而不敢出击。当然了,步兵为主的作战,想绕开城池直取后方,多数情况下是做死的玩法。道理很简单,后勤跟不上。军队除了我们常见的作战部队外,有时候还有一支规模更大的后勤保障系统。后勤人员中除必要的精锐押运军队外,通常是以民夫为主,效率不高,防御力差。有人想绕开城池,去打后面的城池,他必须要面临后勤被掐断的风险。***设下一个城池在两百里外,那他的作战部队正常速度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到达,两天打不下来的话,应该就断粮了,带一周的口粮基本已经是极限。别想什么学蒙古人以战养战去抢当地百姓的,那是扯淡的,你有那么多机动部队吗?再说,人家老百姓也不呆呀,怎么会把粮食放家里等你去抢,早听到风声藏起来了,或是直接躲进城里、山里去了,一圈抢掠下来的粮食,够塞牙缝就不错了。那下顿呢?喝水的士兵是不会帮你打仗的,老话说的好“皇帝不差饿兵”。没吃的咋办?只能再回来,恭喜,这个军事长官基本确定是当到头了,监军肯定会上报的,没什么能瞒过去的。即便打下来下个城池,再往前去,战线越拉越长,但后面还有个钉子在呢,随时会断了你后路。危险不危险?不是孤注一掷的赌徒,没人会这样打的。一句话,违反军事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