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是相通的。繁和简,大致差不多,都可以,也可能互认。当然了,要正确地书写出繁体字来,确实比较难。
我感觉到,汉字,应该简化,简化字特别好。还应该继续再简化。不知为什么,现在停止再简化了。
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在使用简化字,我很难想象,如果现在要去使用繁体字,会是多么困难?会给社会造成多大的,人为的麻烦?孩子们,在学习中会增加多少付出,怎么能应付得了?
有人谈到汉字的书法和美,有人谈到汉字的象形和表意,其实,那都是汉字的,不起眼的副产品。汉字,主要是记载和交流的工具,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
当然了,正确的认识,是越简单越好,达到目的就好,而绝对不是什么美不美。文字是由远古的“结绳记事”发展起来的,要美有何用?再说,以后大量的文字使用是“无纸化”和”网络化”,连写都懒得去写。
其实,无论是只会繁体字的港澳台人,还是只会简化字的大陆人,如果来到对方的环境中,看到对方“所使用的字”,都会大体认得,可以理解基本意思。
特别是,如果是在公共环境中,那些个常用字,都可以认得,因为,繁简还是都有共性的。繁简之间並没有一道鸿沟和分水岭。
再说点其它的。看看外国,比如日本,韩国,还有东南亚,新加坡,虽然和我们的文字已经完全不同,但如果你去旅旅游,在景点和商业街上走走,还是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影响。有的,都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比如,“日本,厚生省,防衛省,國會,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这些日文字,我们是不是也能看明白?
繁体字是具有灵魂的文字,而简化字就是类似于行尸走肉的垃圾符号式文字
现在,简化字已经当道大几十年了,这句话说的很无奈。但历史的现实就是这样的。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反者道之动”的缘故吧。可是就算是这样,金子依然还是金子,永远都不会变成一坨屎!繁体字是中华文明老祖宗创造出来的具有灵魂的文字!
我们不妨来实际对比一下什么叫有灵魂的文字和行尸走肉般的垃圾符号。
以“习”字为例。甲骨文中“习”是“羽”字下从“日”,后来篆书误把“日” 写成“白”,将错就错,一直流传下来,结果现在的繁体字里,“羽”字下从“白”,简化字就干脆把“羽” 字劈成两半,“白、日”都不要,结果简化字就只能剩下这无边的黑暗了。简化字是配合白话文的一种垃圾符号,把含义丰富的中文逐步向西方式的垃圾符号接轨,这就是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 “习”,“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雏鸟儿在晴天里试飞。这个“习”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就是“习”,也才是“习”。但后来所有的解释,都把 “习”当成不断、反复、频频地练习、温习、复习之类的玩意,典型的白话文愚蠢的思维,以为不断上下左右地折腾就可以表现出色、工夫了得、赢得奖赏,真是既无情趣、又无品位,中文堕落成这样子,真是悲哀、悲哀!
繁体字就像庖丁解牛,神遇而牛解;而简化字等于将神丢弃了所以变的无有是处!
这个问题,最好是过去的老学究回答。因为他们前半生学习的是繁体字,后来经历了简化字。就是说,他们才是原先只认识繁体字,然后第一次看到简化字的人呢!那么他们的感受如何呢?
1***7年,我家的西屋,招个房户,是一对70多岁的老两口子。因为我所居住的屯子差不多都是大户老孙家的后人,屯子叫孙家屯。这个老爷子叫孙家信,是个老木匠。
老孙家家谱是:俊兆清传家世隆承先启后玉至终
老木匠在我们屯子他的辈分最大,名字叫孙世X的叫他叔叔伯伯的人为数很少,名字叫孙隆X的叫他老爷,名字叫孙承X叫他老太爷,还有名字叫孙先X的年轻人叫他老祖太爷,只有几个名叫孙启X的小孩子叫他老祖宗。
那年过年前,这老爷子自己写的春联,都是板板正正的正楷字。
门对是:
天增岁月人增夀
春滿乾坤福滿門
横额是:歡渡春节。
春条是:
1991年,在西安碑林门前,一位老人指着文物商店门前的牌子上的字,向路过的我请教这个字什么意思。我看了看,这是收购的购,告诉他。他点了点头。估计是台湾来的游客,不认识简化字。
在我所有认识的人中还没有一个人只认识繁体字不识简化字的。在我们六、七、十年代读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学简体字,以本人为例,工作上经常接触文化方面的东西,虽然初中还没有毕业,经过自己的努力繁体字大部地区可以看得明白,但书写就有点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