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
“风”,普通话读音为fèng、fěng、fē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基本含义为空气流动的现象;引申含义为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如风景、风度。
在日常使用中,“风”也常做名词,表示风范、气度、韵致,如风表。
拼音yuè yūn ér fēng,chǔ rùn ér yǔ
释义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来源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知之。”
示例燥湿为天地自然之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以此测于几先者,固古今一致也。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含义是,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房屋的石柱返潮湿润预示着将要下雨。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的《辨奸论》,原文如下: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知之。
译文:事情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表现冷静的人,才能从细微之处预见到日后将会发生的显著变化。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房屋的石柱返潮湿润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皆知的事。
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辨奸论》是北宋古文名篇。此文宋本《嘉祐集》不载,见于南宋吕祖谦编选的《宋文鉴》,《古文观止》列于苏洵名下。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显示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
《辨奸论》作者认为,事情皆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能够仔细观察并把握规律,就能见微知著,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行为而在祸乱发生之前就发现作乱的奸臣。历来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本意暗中批判王安石,也有人认为此文并非苏洵所作,未有定论。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句气象谚语指天气变化,意思是月光照射在云层上而出现了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见北宋苏洵的《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知之。” 清代的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也有引用:“燥湿为天地自然之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以此测於几先者,固古今一致也。”
晕,是一种自然界的光学现象。它是当太阳或月亮的光线透过高而薄的白云(卷云、卷层云或卷积云)时,受到冰晶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圈,彩色排列顺序内红外紫。有时也呈现银白色光圈。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月晕出现在夜晚,在古代被称为毛月亮,也有地方称之为风圈。
日晕或月晕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日晕预示下雨的可能性大,而月晕多预示着要刮风,月晕有时候会有缺口,缺口的方向便是刮风的方向。这是因为:晕其实就是卷层云,卷层云本身不会产生降雨,但其后的含有大量水分的中低云就有可能下雨。如果中低云继续发展,云量增多,云层增厚,就会刮风下雨。中低云发展移入快,降水来得快;发展移入慢,降水也就姗姗来迟;不移入,则不会有降水。
础,本义为柱脚石,垫在房屋柱子下的石头。柱下的石头发潮,表示空气里湿度大,天快要下雨。《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