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渔利句子,坐收渔利的成语故事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5-22 9 0

有谁知道“坐山观虎斗”的由来和典故?是怎样的?

“坐山观虎斗”是一个成语典故,原意指坐在山上观虎斗,等两虎斗得两败俱伤时,再出来收拾这两只老虎。

引申为消耗敌人,保存实力,然后乘敌势微一击而大功告成。

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坐收渔利句子,坐收渔利的成语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典故源于司马迁所著《史记·张仪列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韩国和魏国打仗,两国打得不可开交,好长时间不分胜负。

此时秦惠文王赢驷(秦始皇是秦惠文王的玄孙)想“下山摘桃”得点实惠。

坐收渔利句子,坐收渔利的成语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时他的谋士陈轸说:“大王,我给你讲个故事,然后你再做决定好吗?”

(秦惠文王赢泗)

秦惠文王很好奇,于是说:“爱卿但讲无妨。”

坐收渔利句子,坐收渔利的成语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陈轸打开了话匣子:“话说从前有个名叫卞庄子的大力士,他看到了两只老虎,于是拔剑就要前去杀虎。

“坐山观虎斗”是一个有名的成语,比喻在旁边观察别人的争斗,从而看其两败俱伤时,从中坐收渔利。

语句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这是战国时期,大夫陈轸讲给秦惠文王的故事。用生动的故事,向秦惠王劝谏不要介入韩魏战争,等韩魏两败俱伤,再各个击破,从中坐收其成。

故事翻译过来,大致是:“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有个馆竖子劝他说:‘你看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吃得起劲的时候,它们必然会争夺,由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老虎吗?”

“坐山观虎斗”的成语故事,经常被用于大国之间的博弈,以及社会交往中集团、个人为获取更大利益而常使的外交手腕。

故事中的卞庄子,《史记》记载:“春秋鲁国大夫,著名勇士,食邑于卞(今山东泗水泉林),谥号庄。” 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东泉林镇卞桥村,有一处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卞桥”,相传公元前690年为卞庄子所建。楚汉相争时,韩信曾避难于桥下躲过敌兵追杀。后韩信报恩,把单孔桥扩为三孔石拱桥。唐初李世民东路过,知晓桥的典故后,令尉迟恭(字敬德)重修此桥,后人多次修建。现卞桥上雕刻有“卞庄子刺虎”故事。

【坐山观虎斗】成语,义为“坐在山头看两虎相斗”。比喻,坐在一旁看别人互相争斗,等待机会,从中取利。

最早出自《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又见汉•司马迁《史记•张义列传》也引用该成语,其义大同小异,此处从略。

又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借刀***’之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问题。

做一件事情,有两种收获叫做:“一举两得”。

形容同类相残,结果终有一方要吃亏,这叫做:“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形容相争的双方都得不到好处。叫做:“两虎相斗,两败俱伤”。

置身于事外,观望别人的激烈相争。这就叫做:“坐山观虎斗”或者“坐观成败”。

上面四个成语有相似之处。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差异还是有的。最有智慧的当然是第四种:坐山观虎斗!

说到“观虎斗”,不是凭空信口,而是真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鲁国人叫卞庄子,好勇,敢同老虎搏斗。有一天,山上出现了两只老虎,卞庄子就准备提剑上山,要去刺老虎。

这时有一个馆竖子(旅馆的僮仆)劝阻他说:且慢,那两只老虎此刻正在争吃一头牛,两虎相争的很激烈。最终,一定是力气较小的老虎要被咬死,力气较大的老虎也要受伤。那时你再上山去,只要同那只受了伤的老虎搏斗,就容易取胜。而且只要刺死以那只受伤的老虎,就可以获得刺死两只猛虎的美名。

卞庄子听从了馆竖子的建议,后来果真轻而易举地一举两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