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汉语成语,拼音是ròu shí zhě bǐ,意思是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肉食者鄙”是一句成语,意为那些只知道肉食而不懂得珍爱之人是不值得尊敬的。这句话传递出来的一个主要信息是,一个人如果只注重自己的享受、忽视了身体健康、环境保护和动物***等方面的影响,那么这种行为是不受欢迎的。这句话提醒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应该选择健康的饮食习惯,尊重动物***和环境保护。总之,这句话是传达出一种道德和***的思考方式,强调了人类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避免个人主义和利益纷争的盲目行为。
肉食者鄙是指那些只吃肉类的人被认为是一种低下,不文明的行为。这个观念源自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他们认为肉食者缺乏仁爱之心,属于粗鄙之人。在当代社会,这种观念不如古代时期那么普遍,但仍存在于一些人的观念中。对于生活习惯的选择,个人有权利做出自己的决定。重要的是要遵守健康的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和平衡。我们应该尊重个人选择,不将不同的饮食习惯过度解读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品质问题。
“肉食者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那些只注重享受肉食而不注重文化修养的人非常可悲和低贱。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外篇·知北游》中的一段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只知道沉湎于美食肉食,却一窍不通文化知识,最终导致他被他人鄙视和嘲笑。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人不仅要满足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还应该注重精神追求和文化修养,否则会失去人格和价值。这个成语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尤其是那些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的人,应该更加重视文化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这个成语的原文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位曹刿先生就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话说的很生动很具体,意思是说:那些吃肉吃得多的人,思维一定会产生障碍,有很多重大问题注定是那些人看不到的。
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也很清楚,在忧患时代可以很自然地起作用的东西,等到了享福过好日子的时候,就不会再存在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谓是“曹孟共识”。有位近代伟人很认同这种说法,他说了一句话则显得很通俗、很彻底,甚至有点***裸: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肉食者鄙”的出处
"肉食者鄙”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学的课本中《曹刿论战》即节选自其中。原句时说,庙堂上***厚禄的那些人目光短浅。
鲁庄公十年,齐国讨伐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面见庄公,但他的同乡却对他说:"肉食者谋,又何间焉"(当官的会考虑谋划,你又何必去掺和呢)于是曹刿说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可见,曹刿说出这句话有两个原因
一是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责任感,第二是他认为当时朝堂上当官的(肉食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正是这两个原因,使他对同乡说出了这句话,并面见庄公,献出了“一鼓作气”的策略,打败了齐国
为何曹刿认为“肉食者鄙”
按上文曹刿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可以猜测,曹刿认为当官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太多顾虑,甚至因为面对强齐而蛇鼠两端,出谋划策远不如自己那么纯粹。(好比如今那些为了保住自己“帽子”怕担责而不作为或者为了好处叛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