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姿艳质指什么生肖,妍姿艳质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文化 2024-06-04 10 0

《长恨歌》里明明写的是唐玄宗,怎么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

如果你拜读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前两句的词,你就该明白他是借用了汉朝的皇帝游说唐皇玄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意指,汉朝的皇帝看重美色,希望得到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

妍姿艳质指什么生肖,妍姿艳质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长恨歌》是白居易任盩屋尉时所作,当时的陈鸿也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爱情是以悲剧结局,可是都用了,长恨,作标题。诗人的用意,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诗的前半部,分别对唐玄宗的荒淫、沉面歌舞酒色与杨贵妃的媚上邀宠、恃恩而骄,因此招致祸乱有所讽刺批判。而后半篇,则对杨贵妃的死,唐玄宗对她缠绵悱恻的相思,回宫后晚景的凄凉,以及他们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深长痛苦,又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白居易用了浪漫的手法,把他们的爱情理想化,因此,全诗的主题思想令人看了复杂而又矛盾。

《长恨歌》综合全篇,都是对悲剧主人的同情成为主要倾向,情节曲折多变,写的细致,委婉情深,语言流畅,佳句多,用典少,前后完整,抒情气氛浓厚,令多少文人赞叹,令多少人喜而乐诵,可见词的魅力,难怪天下传颂。天长地久有尽时,此诗绵绵诵不尽!🐴🌺🌺


唐代诗人“以汉代唐”是非常常见的,频率最高的就是杜甫、李白、白居易。唐代诗人一般在诗中骂汉代皇帝,其实是讽刺当朝皇帝的;用汉代的典故,同样是影射当下的。

妍姿艳质指什么生肖,妍姿艳质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啥不直接写呢?

首先,统治者推举汉朝。在唐王朝刚稳定的初期,唐太宗对于新建的大一统王朝有长远的期待,他希望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兴盛万世。他需要一个“模板”,因此他的眼光转向前朝。

只有汉代才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借鉴对象:所谓大一统,并不是单单指完成了地理面积的统筹,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汉代曾经以儒治国并取得显著成果,所以唐太宗也推行儒学教育。并且,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这样的盛世,才是唐太宗想要追及的目标,因此他对汉朝历史相当有研究,并鼓励大臣学习汉朝历史,《汉书》也成为弘文馆学生必修课。

妍姿艳质指什么生肖,妍姿艳质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同是盛世的认同感。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君主的铺垫,终于迎来了唐玄宗***、天宝时期的盛世。此时期的唐代人高度自信,也因此喜欢把前朝榜样汉朝拿来自比。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就非常崇拜,诗歌《属相》集中体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肯定以及无法完成大业的惋惜。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李白在《清平乐》中的两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拿赵飞燕的美貌比杨贵妃确实是真心实意的夸赞,却被诬陷说是拿赵飞燕的出身低微比照杨贵妃,确实是很冤枉。

唐朝人经常用“汉”还指代本朝。比方说杜甫《兵车行》里就有句: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指的是汉武帝。然而这首诗写的是现实,跟汉武帝刘彻同志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显然是借古讽今,名义上说汉朝,实际上说本朝。字面上说的是汉武帝,诗人心里想的是唐玄宗。

诗人们习惯用汉朝来比唐朝,我估计着有两个原因。

第一,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史上非常强盛的时代,而且武力强大,对外战功辉煌。(虽然到杜甫的年代,唐朝已经有点走下坡路了……)

第二,虽然唐朝风气开放,但直指自家老大骂,多少也得委婉一点不是。

不过,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可能还有一点别的用意。

“倾国倾城”的典故就出自汉武帝时候,李延年向汉武帝推荐自己妹妹,唱了一首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长恨歌》里明明写的是唐玄宗,怎么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问得好,且听我道来。

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确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难怪这老皇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发展到后来,玄宗作得就更加过分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典型的不爱江山爱美人。是歌颂二人之间的爱情吗,我看也有些讽刺的味道。

但是,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有点儿拿不到台面上。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妇,虽然唐玄宗耍了个手腕儿,制造了一个让杨玉环出家的***象,但毕竟纸是包不住火的。无论怎么说,夺儿之爱,总不是一件什么特别光彩的事儿吧。

虽然取材于历史的真实***,但它毕竟不同于现在的新闻报道。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白居易还是深谙此道的。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实写唐玄宗。所以干脆就来个移花接木,用汉皇来替代玄宗。这也算是白居易为自己留了一个退身之步,一旦追究起来,也好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年龄大概在34岁左右。此时唐玄宗虽然已死去40多年,但***仍由他的子孙们掌握着。枉议先皇,聪明的白居易是绝不会干这种傻事的。

其实***王朝还是比较开明的一个王朝,不然怎么会有唐诗的兴盛?倘若像宋代那样大兴文字狱的话,白居易的脑袋恐怕就要搬家了。


这个应该是文人对皇帝的避讳。在古代每个王朝都很少有人对当朝的皇帝进行直接抨击,一般都会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怎么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以让人知道自己指的是谁呢?那就是在文章中进行套用了。

套用前朝的人物来暗喻今朝的事情。常说的一句话不是有“借古喻今”么,就是这个意思。

当时的白居易处于唐玄宗之后,虽然唐朝并没有出现过闻名的文字狱,虽然大家也会因为上任皇帝犯下的错误会埋怨,但是对于上位者的畏惧是存在于心的。种种因素导致文人骚客在诗文中都会含蓄的“借古喻今”。